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

周星馳


周星馳

周星馳(Stephen Chow,1962年6月22日-),出生於香港,祖籍浙江寧波,是一位在華人社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喜劇電影演員,2000年代開始后更加令自己成功轉型為導演。

在1990年代,其與成龙、周润发并称『双周一成』,意为香港电影票房保证。

以無厘頭的表演而知名。

由于电影几乎所有都是喜剧通常被定位為一名喜劇演員,並被影迷及媒體稱為「喜劇之王」。

他本人也被當作「喜劇」的代名詞。

儘管票房和影迷方面有絕對的認可,其演技卻一直難獲專業評委承認(1995年金像獎評委:周星馳的演技表情造作,略嫌浮誇),雖曾7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,但要直到2002年香港電影式微之時,才憑《少林足球》封帝。

經過90年代(1990-2000)的黃金巔峰期後逐漸轉型成導演及監製。

周星驰早期演出的电影,多为市井小民角色。通过喜剧方式,表达对社会的挖苦与嘲讽。而他所奠定的无厘头式幽默,笑中带泪的喜剧表演,深获观众喜爱。他在剧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对白,为影迷广为传诵。

他的作品不少都有一個共通點:一開始時主角不是卑賤的小人物,就是不學無術的無賴。每一次他總是為了某些目標去修行,修行後武功大增,打贏了敵人後就退出江湖,過回平淡的生活。

最經典的例子是《破壞之王》:周星馳為了追求女主角而學武,打贏了敵人後就贏得美人歸;《九品芝麻官》裡面周星馳則飾演一個貪官,愛上了女主角後突然挺身而出而為她申冤;《食神》裡面周星馳飾演破產商人,為了翻身而到少林寺廚房學藝;《喜劇之王》講一個跑龍套的演員如何努力成為專業演員,跟周星馳早年只能在電視台擔任臨時演員甚為雷同,因之不少評論指這是周星馳早年演藝生涯的寫照。

周星馳在電影裡亦極力著重配角的發揮,最著名的例子乃吳孟達。

很多影迷一想起吳孟達,就會聯想起周星馳電影;粵劇演員羅家英憑《國產凌凌漆》飾演「達聞西」一角而成名,其後又參與過周星馳電影演出;苑瓊丹在周星馳電影經常以「龜婆」或惡女人形象出現;朱咪咪專在周星馳電影飾演鴇母;甘草演員黃一飛更因主演周星馳《少林足球》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。

他的喜剧表演形式以成为一种大众文化,他就是90年代和2000年代喜剧的象征。

周星馳在華人電影界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,原因是不少華人都已經視「周星馳」是「喜劇」的代名詞。

很多影迷一看見周星馳就會笑個不停,儘管周星馳甚麼也沒有做。其實在周星馳之前,香港影壇已經有不少喜劇演員如許冠文、麥嘉等等,但始終不及周星馳那麼極具影響力。

如在票房來說,他的電影動輒收四、五、六千萬港元,一般電影只要有二千萬票房已經是可喜可賀。

周星馳的影響力還可反映於香港人日常閒談之間。他們都喜歡以周星馳的對白作為談話用語,如「你講野呀?」一句乃出自周星馳的電影,意思是「你是不是胡说?」

同時,周星馳的電影亦令喜劇片成為繼動作片後最重要電影主流,後期片商開拍影片亦多喜愛製作喜劇。

外地電影人一想起港產片,就會想到動作片與喜劇,原因是港產片只有這兩種戲才真正影響全球。

尤其是周星驰十分推崇李小龍,所以他主演的电影有不少的镜头是特別向李小龍致敬,例如讓角色穿上李小龍式的衣服,或模仿他的武打动作。於是外地除了成龍、李小龍外,周星馳的電影也產生極大影響。如有位日本名作家將自己的筆名改取為「馳星周」,以表示自己是周星馳的忠實影迷。

而2003年第5期《时代》杂志更称他为“香港的卓别林”。

他所演出的喜劇片不但是票房卖座的保证,在中國更有很多固定的周星馳討論圈,崇尚帶有他風格的電影,從而産生了一種別樣文化。

這類現象在中國大陸類似的還有張學友現象,譬如在大多數的歌唱比賽中大多數的歌手都會選擇模仿張學友。

性格演員吳鎮宇也感慨的道:「我看了《功夫》,倘這部戲不是周星馳主演,大家根本不會去看。」

搜尋此網誌


Ivan Chan